学术报道
Aryeh Amihay谈“对话中的中犹经典”

  415日晚,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特聘副教授Aryeh Amihay中文名阿灵猊做客“天人讲堂”第133讲,带来一场主题为“对话中的中犹经典”(Chinese and Jewish Classics in Dialogue)的讲座。此次讲座系庆祝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讲座之一。

Aryeh Amihay首先梳理了当前中国-犹太相关研究的三种研究进路,分别包括对中犹历史联系的研究,如犹太人在中国、中以关系等历史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对接受史的研究,如中国的圣经研究和关于意第绪语文本的研究;对中国和亚洲文化与犹太文化的比较研究等。基于对研究动态的分析,他进而提出了目前的中犹比较研究存在的三个挑战,即犹太经典的边界问题、研究主题的边界问题以及平行研究项目之间的学者对话。

通过分析早期涉及中犹比较研究文本,Aryeh Amihay指出,卡夫卡所提及的中国只是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的叙事,但并未真正了解中国;而马丁·布伯对中国的分析则体现出他曾读过中国经典,并将古代东方的文化视为一个早于西方而形成的文化整体。另外在早期还有过关于中医与希伯来传统的抽象研究、在华犹太人相关研究等,这些中犹比较研究仍然没有获得较为系统和成形的发展。

接下来Aryeh Amihay探究了中犹比较研究的文本筛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关于方法论上的挑战,提到了四个主要方面,包括对中犹两个范畴颇为广泛的文化及其语言的熟悉度问题、对待文本上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比较中产生的泛化问题、普遍主义的问题等。他认为比较研究的意义则在于发现共同点和差异点,并从这种区别出发,探寻观点、利益和目标所存在的共同基础——“或许对对方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也会对我方有价值”。

关于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比较研究,Aryeh Amihay提出了三个研究原则:首先是非层级性的研究,在比较研究中规避先考虑犹太文本、再考虑中国文本的思维方式;第二是非历史的原则,力求打破时代的局限来做比较;第三是去本质化的研究,因为传统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此基础上Aryeh Amihay介绍了四个中国与犹太经典文本比较研究的案例。第一个案例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的比较,发现中犹两种文化中存在对爱情的相似态度和概念;而在回应“什么是最重要的准则”时,两种文化同样都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第二个案例涉及到重婚的问题,在《三国演义》和《撒母耳记》中,吕布和董卓都被许以貂蝉为妻;而扫罗的女儿在许配给大卫后也被许予他人,这两份文本都属于历史与演绎的结合。第三个案例探究了《庄子》与犹太拉比文学中关于劝诫盗匪归善的故事。第四个案例则比较了《唐律》与《出埃及记》中涉及到侵权行为法和动物构成损失的规定,并进而比较了《汉谟拉比法典》和柏拉图的学说,探索了性命和财产两个概念在相关条款中的关联问题。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比较研究,Aryeh Amihay得出了四个结论:首先,这些研究能够将普遍性元素与古代近东圣经律法背景所特有的元素区分开来;第二,这些文本通过表现出对圣经律法之外的人类生命的关注;第三,这些文本强调了奴隶和自由人之间不必要的阶级区别;第四,在比较研究中也体现出了圣经律法的缺陷,以及针对律法所产生的不同观点。

本期“天人讲堂”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傅有德教授主持。傅教授指出,Aryeh Amihay的研究事实上与中国学者的犹太研究很相似,都是在学术研究中努力搭建沟通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桥梁。在互动环节,听众围绕斯宾诺莎著作中论及的中国、如何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本、在比较文本之外的进一步理论化研究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张璇

齐晓东

审核:王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