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李炽昌谈希伯来智慧

 5月23日晚,“天人讲堂”第101期顺利举办。著名希伯来圣经研究学者、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李炽昌带来一场主题为“希伯来智慧中的宗教与人文精神”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李炽昌教授就“宗教与人文”进行了解题与界定。他指出,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中西文明研究的两极化和对宗教与人文之间关于超越和内蕴的对立,并且通过举例儒家经典与希伯来圣经的相关内容,指出“跨文本研究”不同于“比较研究”,而是一种互动式(interactive)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文本之间的互动,利用“迎”(receive),“拒”(reject),“转”(reverse),“合”(renew)等方式,进而衍生出新的意义。通过分析《论语》文本并援引鲁道夫·奥托关于“神圣”的观点,李炽昌教授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知”、“敬”、“远”,并且“务民之义”与“敬神远之”正是宗教研究中所定义的宗教精神与生活行为之所在。其中,“务民之义”是指在宗教思想中体现的伸张正义的伦理实践,而没有“义”做基础的礼仪祭祀是假冒伪善,因为其缺乏对神应有的“敬”和对人应有的“义”。他又分析了希伯来圣经文本,指出公元前8世纪的几位希伯来先知(何西阿、阿摩司、弥迦以及以赛亚)强调上帝关爱世界众生、践行公平公义,也正体现了“务民之义”的宗教精神。

 讲座中,李炽昌教授通过解读希伯来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出埃及中关于救赎与践行公平公的叙事传统以及先知和智慧书的教导阐述了希伯来宗教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天意与人事的结合,即人与神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他认为,礼仪制度的建立与神人不同范畴的界定,不仅体现了宗教的关怀,并且距离上的分野才可以为追求天人合一与神人共契的理想提供基础。其中,在考察伊甸园叙事传统中,李炽昌教授指出,伊甸园故事的启示在于“人有理性及创造力,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像神一样,既有知识,又能够永生”。他还继续探讨了存在与死亡主题,并将希伯来圣经与西亚传统进行文本互动,提出“人类通过生育繁衍即为获得永生”的观点;在分析出埃及叙事中的救赎与公义传统时,李炽昌教授认为,出埃及的伦理要求在于“因你们(以色列人)在埃及地作过寄居,要爱人如己”,进而延伸到对公平、公义的进一步探讨,他总结出希伯来圣经文本中践行社会公义的四个层面:即上帝在创造世界时以公义为宇宙的基础(cosmic order);上帝在历史进程中彰显公平和公义(historical initiative);所有统治者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带来社会公平和公义(social/political order);公平公义应当作为个人的生活目标(vocation of individuals)。在《箴言》相关文本的解读中,李炽昌教授从创造概念以及普遍的人生经验出发指出,希伯来智慧来源于古希伯来人在漫长的历史处境中吸收的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历经生死福祸后对神人维度影响生活的切身体会,更是将民族的过去记忆和对将来的向往“文本化”为经典、将文本“生活化”为经世致用的社群关顾与宗教情怀。李炽昌教授指出,希伯来圣经智慧文学的基础是“智慧”存在于人间,同时,他还分别补充地讲解了“智慧”在基督教传统与希腊哲学传统中的不同理解。讲座最后,李炽昌教授用十六个字总结了希伯来智慧,即内与外,一与多,合与分,殊与遍,圣与俗,阴与阳,远与近,爱与义。他进一步指出希伯来宗教是智慧的宗教,具有超越与内蕴的维度,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扩张而获得生命的延伸,人类精神生活由此得到维护和巩固。

 本期“天人讲堂”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结束后,傅有德教授针对儒家传统的“敬鬼神而远之”与讲座中论及希伯来传统中“务民之义”“敬神远之”等观点与李炽昌教授就中西文化中对神人关系的不同处理进行了讨论,听众们围绕希伯来智慧与希腊智慧的比较、希伯来智慧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与李炽昌教授作进一步交流。

 李炽昌,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希伯来圣经研究),现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圣经研究协会(SABS)创会主席以及圣经研究协会(SBL)董事。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务。担任Global Bible Commentary,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Biblical Interpretation以及Journal of World Christianity等多项国际性学术出版计划的编辑和评审工作。研究领域:希伯来圣经的社会─政治及宗教─文化处境;古代两河流域及迦南地之宗教文化对圣经的影响;跨文本阅读、比较经典诠释及太平天国释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