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哲社学院第十六期思想力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哲社学院苏庆辉教授作了题为“论含混性的本质”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郭鹏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在谈到什么是含混性的问题时,苏庆辉教授认为,一般而言,含混性涉及两个现象:边缘例子与相应的连锁悖论。举例来说,当提及“秃的”这个谓词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人是不确定是否适用该谓词,而那些人就是“秃的”这个谓词的边缘例子;亦即,我们似乎不应该称那些人是“秃的”,也不应该称他们为“不秃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建构相应的连锁悖论,如下:(P1)有0根头发的人是秃的;(P2)若有0根头发的人是秃的,则有1根头发的人是秃的;(PC)若有n根头发的人是秃的,则有n + 1根头发的人是秃的;(C)有10000根头发的人是秃的。根据(PC),我们可以用0到9999的自然数来取代其中的n,并得到相应的条件句前提((P2)只是其中一个替代个例);加上明显为真的(P1),透过离断律(modus ponens)的使用,我们可以推论出(C),一个明显为假的命题。根据一般对论证有效性的定义: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不可能前提真但结论假。因为离断律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推论规则,亦即,若离断律适用的命题是真的,被推论出来的命题也会是真的;而上述论证的前提似乎是真的,所以其结论也应该是真的。但是,如上所述,(C)是一个明显为假的命题。于是我们有了一个连锁悖论的个例。
根据一个谓词是否有边缘例子,以及是否能建构出相应的连锁悖论,我们可以判断该谓词是不是含混的。不过,令人好奇的是,这两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或换个方式说,含混性的本质是什么;而我们可以透过理解含混性的本质来解释上述两个现象。
对于“含混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个最常见、也最自然的答案是:含混性是语言或思想的一个特征;正如先前所述,我们会把“含混的”视为语词的特征;更确切的说,含混性是表征的一个特征。不过,这个答案似乎蕴含一个介于表征与被表征物之间的区分,而含混性只归属在表征上,不应该归属给被表征物上。尽管如此,仍可能有一个答案是认为含混性是被表征物(例如,物理事物)的一个特征,而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语词是含混的。最后,还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把含混性视为一个认知现象,亦即我们不知道含混语词的确切外延,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语词是含混的。基于其特征,以下将把上述三个答案分别称为含混性表征论、含混性本体论,以及含混性认知论,并一一介绍其立场与可能遭遇到的问题,企求对含混性的本质做全面且深入的探讨。试图论证,在检视一个解悖方案的优劣得失时,关键之处在于该方案是否对含混性本质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明,而不在于它是否成功地解决或解释悖论。
在报告会互动交流环节,有学生提出实在界可能是含混的,而悖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试图用语言来描述使然;有学生指出秃头悖论是由于我们认知的结构(认知到头发的分布情况,而不只是头发数量)使然;另有老师指出,宽容原则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符合某些例子(那些质与量之间的关系不紧密的例子),苏庆辉教授与提问人进行了一一交流。
苏庆辉,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近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专长领域为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真理论、模态逻辑等;曾在《哲学与文化》、《世界哲学》、《逻辑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中发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