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如歌岁月|校报和我的心灵踪迹(哲学系77级校友 傅有德)

纪念大学毕业40年之际,往事萦绕,感慨良多,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的渊源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20213月,我曾应校报之约,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今天读来仍倍觉亲切。现转录如下,一抒情怀。

前几天,《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发来邀请函,邀我为其90周年生日撰文,以示纪念。一纸邀请,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绵绵回忆,其中包括了我与校报的缘分。

迄今,我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已经度过了43个春秋。在这期间,或主动投稿,或被约稿,我在校报先后发表过一些短文。回想起来,这几篇短文还真可以约略呈现过去40多年间我的心路历程。

1980年元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发表了我的小文章《要把法制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文字,之前不论是做学生还是当工人,我都写过不少的发言稿、新闻报道、墙报稿,油印过不少材料,可把自己写的稿子印成铅字,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当时,虽然没有喜形于色,但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我在文章中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那时还不提“法治”)。但是,仅仅靠法制是不够的,必须把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补充,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怎样把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从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入手,教导孩子们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新道德、新风尚,大力表扬好人好事,管控不良的电影、戏曲和其他文艺作品。再次,对于犯罪青年除了给予应有的惩罚,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之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好什么,防止未来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现在看来,40年前的这篇小文无疑属于浅陋的“小儿科”,文字表达也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这确是一个大二学生的真情告白。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过“文革”,高中毕业后工作5年才考入了大学。中小学教育残缺不全,但从小就喊着“翻身牢记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站在家门口,看到天安门”之类的口号。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了我和我的同代人共有的强烈的爱党爱国之心。大学期间,“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校园中的主旋律,满腔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的无穷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中心任务,加强法制建设也提到中央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乱象,“道德滑坡”初现端倪,对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就写了上面说到的小文章。今天再读该文,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拳拳爱国心和家国情怀。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我的内心可以用“胸怀祖国”来表示,那么,90年代以来的我,则演变为以“放眼世界”为主调了。我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度赴英伦诸岛求学,先是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研习巴克莱哲学,后在牛津和伦敦大学学习犹太宗教与哲学。再后来,又数次赴英国、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欧美高校做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甚至还到过遥远的非洲(埃及大学)和拉丁美洲(智利大学)。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年都有机会出国访学或开会,出访的时间或数月或数周不等。而且因为工作的需要,即便在国内,读书、教学、写作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外国的。随着身体走出国门,心灵也向世界敞开了。这种“放眼世界”的经历和内在心境的变化,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中也有所披露。

话说2004年元旦(又是元旦!),校报刊载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及其动向》。那届世界哲学大会是20038月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的。我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该会,并在一个分会场做了题为“Body and Soul: A Comparative Study”(身体与灵魂:一项比较研究)的发言。校报上我的文章介绍了大会的概况和哈贝马斯、辛格等哲学大家的全会演讲,以及一些分会研讨的内容。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还用较多的文字特别介绍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哲学家以“巴以冲突:哲学对话”为主题的两场报告会。关于世界哲学发展的动向,我提出了两点感受。第一,纯粹哲学相对冷清,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等应用哲学学科空前繁荣。第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后来的世界哲学发展表明,我的这两点动向观察是符合实际的。参加此次世界哲学大会,对我而言,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更具有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象征意义。

10年左右,我在从事犹太哲学与宗教的教学与研究的同时,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就是对人本身的思考。毫无疑问,我是一个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同时,我又属于世界,理应成为世界公民。但是,现实中的人都处在一个个民族或国家里,没有一个世界共同体可供“世界公民”附丽。再往深处想,不论是国人还是世界公民,每一个人都首先必须是人。何以成为人?当然要知道“人是谁”。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未必要从外在的自然或社会开始,而应该回到人自身。“万物皆备于我”啊!“我”,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我”具有人所共有的人性,如物欲、情感、理智、意志、审美、信仰,诸如此类。人生在世,就是要把如此这般的人性活出来,岂有他哉?碰巧,2013年初夏,《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的主编邀我为那届毕业生写一篇寄语,我便婉转地把上述想法表达出来。在那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小文中,我借助对“我欲故我在”“我仁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信故我在”等命题的阐发,揭示出人所具有的多重本性和多方面需要,鼓励同学们在人生这个大戏台上全面发展自己,活出真实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尽力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演绎出绚丽多彩的一生。

从“胸怀祖国”,到“放眼世界”,再到“回归自身”,这是我求学和为学40年的心路历程,而这三步都可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的小文中见到缩影。为此,我感恩《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

原文刊于2021/3/24《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报》

文:傅有德

图:傅有德、《如歌岁月》编辑组